1950年5月, 辖区政府组织街道居民进行生产自救,除成立劳动队烧制石灰外,还在天

马西路成立蒸盐组, 在驾鹤路、鱼峰路成立汽车修理小组和打铁小组。同年7月各街道委员

会成立以后,先后组建车缝小组,衣车、单车修理小组,白铁五金小组、麻绳组、皮革修理

组、木器组等。1955年合作化时,这些生产小组都参加了合作社。

   1958年自治区动员“全民大办工业”,柳州市提出“小小工厂,遍地开花”的口号。鱼

峰区公所、公社及街道办起各种类型的小厂,各工厂(生产组)的资金主要由群众自筹,以

后分期归还。所办工厂分为地方国营及集体所有制两种性质。鱼峰区公所对驾鹤办事处的地

方国营五星耐火材料厂、东风螺丝加工厂追加投资6300元。1958年底,对街道工业进行调整,

将一批街道小厂进行合并。太平中建全五金修配厂,太平西螺丝加工厂、鱼峰五金修理厂、

驾西一五金修配厂、鱼峰冶炼厂、鱼峰锉刀厂合并成天马五金修配制造厂;鱼峰草绳组、太

西麻绳组合并为天马麻绳厂;鱼峰橡胶厂、张翀鞋类厂合并为天马胶鞋修补制品厂;鱼峰帆

布厂、车缝组合并为天马缝纫厂;桂柳草鞋组、草绳组与颇家巷麻绳组、草鞋组合并为红旗

草麻类制品厂。

   1959年2月, 市手工业联社将10家厂(社)划归鱼峰区公所管理,划归天马公社的有工

厂2家、合作社6家;划归红旗公社的有合作社2家。同年7月,区公所对街道工业再次进行调

整:将一部分街道工厂转产,一部分生产工人安排搞街道劳动或转到商业系统工作;将一部

分孤寡、老弱、残疾人员和军烈属比较多的厂(社)划归民政部门管理,进行生产自救;将

大部分工厂退为合作社。同时决定街道工业不再增加和扩大。改组后,天马公社有合作工厂

1家、合作社(组)7个;红旗公社有合作工厂1家、合作社(组)7个。

   1960年3月, 区公所将直属部分厂(组)下放各公社管理。鱼峰五金社、鱼峰水笔社、

鱼峰补锅社、天马车补社、鱼峰皮革修补社下放给天马公社管理;红旗车补社、鱼峰草鞋社

下放给驾鹤公社管理。 同年4月,鱼峰区公所改称鱼峰人民公社,对街道工业又进行一次调

整, 将原有的生产合作社一律改为社办工厂,天马分社成立社办工厂8家,驾鹤分社成立社

办工厂9家。 1961年市人委恢复手工业局,街道工厂大部分划归手工业局管理。到1964年,

鱼峰区的街道工业只剩下天马胜利锰粉厂、天马砖瓦厂和鱼峰矿石耐火厂。

   1970年,市革委决定大力发展小商品生产,开发了电熨斗、煤油炉、服装、食品等一批

新产品; 机械加工业上了新的台阶,生产化油器、锉刀等;红锋办事处工业产值达52.82万

元, 东风办事处工业产值达55.42万元。 1972年, 天马公社生产人员达359人, 工业产值

108.68万元,其中:公社直属厂产值44.52万元;街道小组产值64.16万元。驾鹤公社生产人

员582人,年产值102.99万元,其中:公社直属厂产值63.82万元;街道小组产值39.17万元。

1978年, 公社直属厂发展更快,新增了一批工厂,驾鹤公社有直属工厂9家,即针织厂、汽

车配件厂、建筑材料厂、五金厂、石灰厂、福利厂、服装厂、综麻厂、制筛厂。全年工业产

值共524.95万元, 街道小组工业产值为72.2万元。鱼峰公社有直属工厂6家,即食品厂、钢

锉厂、电器厂、塑料厂、化油器厂、面条厂,工业产值共302.95万元,街道小组工业产值为

96.06万元。

   1979年9月, 鱼峰区人民政府成立,原有公社直属工厂全部上交区政府直接管理,成为

区直属工厂。 同年12月, 区政府成立服务管理科,管理街道工业。年末,街道工业产值为

147.14万元。1980年6月撤销服务管理科,成立生活服务公司,管理街道工业。1981年1月,

生活服务公司与劳动服务公司合并,成立鱼峰区劳动服务公司,管理街道工业。年末,街道

工业产值260.02万元。至1984年,街道厂(组)发展到87个,工业产值达446.58万元。1985

年1月, 街道办事处成立,原有各街道的厂(组)划归各办事处管理,劳动服务公司只剩下

屏山针织服装厂。各办事处的工业产值仍由劳动服务公司统计上报区政府,年末,街道工业

产值为580万元。

   1985年以后,区政府大力发展街道工业,制定了扶持街道工业的优惠政策,街道工业产

值迅速增长, 至1990年底, 辖区街道工业企业达60家, 工业产值达1338.47万元,  税利

204.99万元。由于大力发展了街道合作企业,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1995年,工业总产值

达6985万元,税利482万元,职工人数119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