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一带的民间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活中,历史上很早就有采用手工刺绣制作服装的装

饰图形和日常织物佩饰的习惯。民国33年(1944年)5月,柳州首家刺绣工厂“天宝湘绣厂”

开业生产。解放前,柳州有少数刺绣艺人依附于车缝业户,为他人刺绣服饰、佩饰,但是以

家常使用为主。当时刺绣多用在幼儿背带和衣、帽、裤装饰、家居织物装饰、身上佩戴织物

装饰上,图案有龙、虎、凤、鸳鸯、麒麟、花、草等民间吉祥物,还有富于民族色彩的花边。

但由于当时的刺绣完全依靠人力手工,制作方式极为落后,费工费时费力,因此直至柳州解

放之后,手工业刺绣工艺的发展变化不大。

   1959年,市工艺美术厂建立后,吸纳社会上的刺绣工艺人才从事刺绣工艺生产,但他们

多是承制锦旗刺绣,生产量很小。1962年,该厂派出人员到上海绣品厂学习机绣技术,1963

年投产机绣工艺品枕套。该产品分为实花枕套和空花枕套两种。实花型枕套具有层次鲜明、

立体感强、富丽多彩的特点,花色以牡丹花、玫瑰花、菊花、山茶花等花形层次复杂者为主。

空花型的枕套则以线条勾勒出花形,简洁明快,花色以花形简单的大丽花、马兰花、美人蕉

花等为主。

   1964年,该厂对机绣生产工序进行技术改造,使用电动传动轴带动绣花机,实现半机械

化生产。1965年,该厂技改成功的“三头绣花机”参加在南宁举办的广西“双革双新”展览

会,得到好评。机绣枕套产品由柳州百货站订货包销,产量由1963年年产5000对发展到1976

年4万对。

   “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工艺美术厂的绣花枕套,被作为“封、资、修”产物而停止生

产以花卉为图案的枕套产品,转而单一生产以海上轮船为图案并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字样

的枕套产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该厂迅速恢复绣花枕套生产,1976年10月,该厂机绣

产品参加自治区工艺美术产品评比获得第一名。

   1979年以后,柳州百货站不再订货包销市工艺美术厂的绣花枕套,该厂保留了15人的生

产小组继续小批量生产绣花枕套,另外根据市场需要扩展了绣花被套、绣花床罩、绣花帐帘、

绣花背带等产品的生产。

   绣球是1982年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受广西壮族抛绣球择偶的习俗及刘三姐故事的启发,试

制成功以12瓣绣有花卉虫鱼的彩色绣图组成的“刘三姐绣球”,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1983年,该产品在北京中国国际旅游工艺品评比会上获优秀旅游产品奖。1984年,市工艺美

术厂开拓生产绣球、香包等少数民族旅游工艺产品,但生产量较少,产品主要靠自产自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