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冬,柳州市文物工作者在市东郊九头山对西汉晚期的一号汉墓进行清理时,出土

手工捻线用陶制纺轮两件,形如算珠(直径约3厘米) ,证明中原发达地区的纺织技术在汉代

已传入柳州。唐代,纺织品在柳州成为抵押借贷贵重物品之一,起到了部分替代货币的作用。

宋代,“柳布”以其精湛的工艺赢得四方商客。清代,柳州出现了专以纺织为业的谋生者,

并受到了官府的嘉奖。清朝末期,手工作坊式的土布织造业、织袜业和洗染业在柳州兴起。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柳州手工业作坊已有为数可观的土布织机开动,出现土纱土布与洋

纱洋布并驾齐驱的局面。同年,出现手摇袜机,开始用棉纱织袜。

   民国初期,机器纺织业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柳州纺织业逐渐兴起,出现了官办、商办、

民办多种形式。柳州民营性质的纺织业主要云集于映山街与文武巷(今连塘路与五一路之间)

一带,多为湖南人经营。民国12年(1923年),湖南人占据了柳州的织布业。15年,广西省建

设厅曾在今青云路南一巷一带举办平民织布工厂,名叫“平民习艺所”。同年,柳州的织布

厂约有30多家, 织机400多台,年产坯布达10万匹。17年,柳州城区发生大火灾,设在城西

一带的织布厂全被烧毁,纺织业一度萧条。

   民国19年(1930年),桂系军阀在柳州购置大批军用服装,服装业得以发展。次年,织机

又恢复至400多台。 21年,柳州服装业已达50余户,并成立了行业组织。22年,柳州棉布织

造年需棉纱4110担,主要来源于上海,年产白坯布67.04万丈,总值为国币67.20万元。24年,

柳州有手工毛巾织机50余台,年产毛巾10万余条。29年,有规模较大的染坊3家,手摇机6台,

日染布可达450匹。

   民国28年(1939年)因“桂南会战”战事,将原建于南宁的广西染织厂迁往田东、百色,

由于营业困难,于29年日军退出桂南后迁到柳州,该厂有英、美、瑞士等国生产的提花织布

机100台、国产织机48台、染整线1条,年产“桂花”牌色布48万码。30年归并广西企业公司。

   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城市被日军侵占,柳州作为西南的要地和大后方,人口逐年剧增,

消费加大,加之外货来源断绝,因而当时柳州纺织业发展迅速。民国30年(1941年),服装业

发展到100余户,织布业曾发展到300余户。33年,日军侵占柳州,纺织业受到很大破坏。34

年6月柳州光复时,柳州织布机由原来的600余台减至300余台。

   1949年11月25日柳州解放后,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纺织工业的发展,采取多种措施,恢

复发展纺织工业。

   在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中,市政府积极组织广大手工业者和有一定影响的纺织品私人经

营者进行行业归队, 恢复生产和经营。1950年7月29日,柳州市成立了首家集体合作社——

新民棉织社, 当时有348户棉织户以287台织布机加入该社。此后又组织成立了4个棉织合作

社,产品有蚊帐布、红星市布、毛巾等。1951年8月1日,柳州市第一家公私合营纺织企业永

新织造厂竣工投产,有手摇袜机75台,产品为棉袜,当年工业总产值为8万元。

   1953年,由公私合营永新织造厂改造成的市纺织行业第一家地方国营性质的企业——柳

州染织厂成立。 次年购置床单织机4台及槽筒机等设备。1958年,市染织厂生产的“五五”

牌毛巾、床单、汗衫背心、棉布等产品质量分别达到上海、广州等地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汗衫背心和部分毛巾、床单等产品出口东南亚。这一年试制了新产品36种,花色增至153种,

有近10个品种成为广西区内外的最新产品。

   1959年7月, 柳州市第一家针织企业市针织厂建立。该厂年生产针织内衣50万打、袜子

20万打。次年4月,从上海迁柳州的协平漂染厂、瑞丰祥内衣厂和万里袜厂并入市针织厂。

   1961年,由于国家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生产的原材料极度缺

乏,市纺织业被迫停止汗衫背心、卫生衫裤、棉毛衫和袜子的生产,改为生产围巾、童帽、

布鞋及化纤织品等小商品。之后,经过几年的调整,纺织企业的生产从1964年起有所转机,

经济效益回升,当年实现工业总产值807.89万元。1965年,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

从染织厂分出印染部分成立柳州市印染厂。

   1966-196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企业生产断断续续,产量下降,品种减少,

产值、利润下跌。

   1978年,柳州市纺织行业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把工作重点开始转

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1980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4559.58万元, 比1971年增长

5.6倍。 1981年7月柳州市纺织工业局成立, 实行行业管理。当年共有纺织企业15家,职工

1750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6238.81万元,实现税利7573.61万元。市印染厂和市针织厂的工

业总产值均突破了亿元,成为当时柳州市的经济支柱企业。

   1978-1982年, 纺织企业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开发名优产品117个,其

中创国优银质奖1个、 部优产品5个、自治区优质产品51个、市优质产品61个。全行业5年共

完成工业总产值247151.6万元,实现税利31475.95万元。

   1983-1986年,市纺织系统化纤工业及麻纺工业发展迅速。1984年,市针织厂租赁意大

利NOY公司1000吨涤纶长丝生产线, 增加了化学纤维制造业。1985年,市硅酸盐厂转产改建

为市丙纶厂(后改为市化学纤维厂),经过4次技改和扩建,成为专业性的化学纤维生产厂家。

1986年12月,在原市立新砖厂厂址兴建市第三棉纺织厂和市苎麻纺织厂 (设计能力为年产50

公支涤麻纱365吨,18公支麻棉纱713吨,混纺布90万米)。

   1987年,全市纺织系统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国营企业试行厂长负责制。全行业职工克

服了原材料严重短缺且大幅度涨价以及电力供应紧张、市场变化大等困难,超额完成了各项

经济指标。 仅1987年就比上年增长10.04%,净增60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56377万元,比上

年增长20.17%;实现利润5017.36万元,比上年增长58.33%;实现出口总值9657.97万元,比

上年增长2.3倍;技改投资财务支出9602万元,比上年增长4.98倍。

   1989年,市政府根据上级的要求,清理带行政职能的行业性公司,进行机构改革。4月,

撤销了市纺织工业总公司,改为纺织实业开发公司,并将原属于政府的行业行政管理职能收

归市经济委员会, 在市经委成立了纺织工业办公室,行使行业管理职能。5月,又加挂纺织

工业局牌子。 管理范围也由原来的19户工业企业扩大到28户。 这年,  全行业职工总人数

33168人,固定资产总值(净值) 达34189万元,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6431万元(1980年价),

销售收入76430万元, 税利8498万元,实现利润5396万元。其中: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分别

比1987年增长35.57%和7.55%,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均达到行业历史上较好水平。

   1991-1995年,柳州市纺织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行业外部,全国纺织工业宏观

失控,纺织产品供大于求;出口市场萎缩,出口量锐减,而国外产品大量涌入;原料产品价

格居高不下,成品价格提不上去。在行业内部,运行机制不活,行业及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素

质较低,管理制度跟不上,技改投入不足。种种因素困扰着柳州市纺织业,使全行业性的经

济效益大滑坡。1991年,行业利润从1989年的盈利5396万元跌落到亏损3556万元,企业亏损

面达57.14%,停业面达35.71%。市第二针织厂、市纬编针织厂、市第三针织厂因亏损严重于

1994年被并入市棉纺厂;市苎麻纺织厂也因资不抵债于1995年宣告破产;各骨干纺织企业经

济效益也只及1989年的1/4或1/7。市纺织系统内的不少企业,也因严重亏损而被迫停业、转

产从事三产或将厂区改作经营房地产,不少产业门类逐渐消失。

   1995年,全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9246万元,完成销售收入127858万元,实现税利4501

万元,利润109万元,全行业固定资产原值104508万元,净值76552万元,职工人数从1990年

的34489人减至276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