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期,柳州出现了手工业作坊织布业,当时有为数可观的土布织机开动,生产土布。

民国2年(1913年),由广东人雇用湖南廉价劳动力,在映山街与文武巷(今龙城路西一巷一带)

开办土布织造厂, 用土纱织毛布及白坯布销售。7年,改用洋纱织花布,销路较好,时有木

织机30台。 12年,湖南人占据了柳州的织布业,织机数量扩大到100多台。15年,广西省建

设厅厅长伍廷在柳州举办织布工厂,名叫“平民习艺所”,招收数十名家庭妇女和女童工

织布,厂址设在青云路(后改设在今公园路),同年,柳州有织布厂约30多家,每家有10-20

台机子不等, 共400多台,年产坯布10万匹。17年10月,柳州城区大火灾,设在城西一带的

织布厂全被烧毁。19年,桂系军阀在柳州整编部队,集训新兵,购置军需品,织布业得以恢

复, 次年开始织军用蚊帐及被布,织机又恢复到400多台。27-28年,日本侵华战争爆发,

沿海城市相继沦陷,布匹来源困难,江浙一带南迁的官僚买办商业资本控制了柳州市场,并

将柳州作为物资中转站。此时,柳州织布业又异常活跃起来,织机户增至300户,织机达600

台,年产布15万匹仍供不应求。较具规模的织机户有祥发号、永安行、东盛兴记、大昌号、

周福泰、蒋政泰等,分布在映山街、小南路一带。33年10月,柳州沦陷,由于日机轰炸及焚

城,织布机数减半。35年,能开动的织机只有200台,37年降至100台,38年织机户仅剩下20

户。

   解放后,市政府于1950年通过贷款、调拨、加工、订货等政策扶助棉织业发展,组织起

第一织布合作社(位于今城中区政府处)。1952年又兴办第二、三、四、五4个织布社(二社位

于今映山街,三社位于今景行小学,四社位于今连塘路原粉厂西南处,五社位于今博物馆处)。

   1951年,市政府号召工商界人士与政府合作办厂,当时工商界知名人士王定一、陈栋生、

盛结萱筹股金1500元,不足资金由市财政拨款,于1951年8月成立公私合营柳州永新织造厂,

并设立董事会。 该厂建在景行路,有员工117人,厂房窄小。次年该厂添置毛巾机和汗衫机

(针织台车),产品有毛巾、汗衫背心和袜子。1953年4月,永新织造厂改为国营柳州染织厂,

同时新增毛巾机6台、织布机15台及染布设备,厂址迁至公园路。1954年6月,该厂又迁至雅

儒路64号。当年生产出针织汗布、梭织条子布。1955年增加床单产品,1958年生产出质量较

高的棉毛衫裤品种。

   当时除市染织厂外, 还有一些小型纺织厂。 1954年,市民政局织布厂并入市染织厂。

1959年,手工业联社纱线厂和针织厂、商业局印染厂、棉织合作社的棉纺部分均并入市染织

厂。 此时,市染织厂已有各种织机149台,其中:毛巾机42台,还有一些染布设备,当年实

现工业总产值653万元,创建厂历史记录。

   1961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市染织厂开始压缩规模、下放职工,并关闭了黄村车间,在

随后三年的调整期间,生产处于半停顿状态。该厂加强对旧织布机改造,新增自动织布机,

生产形势逐步好转。1965年实现产值644万元,基本恢复到1959年的生产水平。

   1966年从上海迁来的恒丰帆布厂在水南路新建柳州市帆布厂,主要生产工业帆布。至此,

柳州市织布企业增至2家。1978年市帆布厂有织布机388台,并开始大量生产纯棉线卡等民用

布。同年帆布厂更名为市织布厂。至此,全市织布机达700余台。

   1979年市印染厂利用转产的市氮肥厂厂址,新建了坯布供应基地,取名市第二染织厂,

一期工程织布机913台,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米。1989年4月,由市第二染织厂组建的市纺织

印染总厂, 又建成纺纱分厂,有织布机300台,使布机总量达1213台。1981年市第二棉纺织

厂投产后, 先后兴建两个织布车间,有织布机944台,年生产能力达2271万米。1986年市华

侨化纤纺织厂兴建织布车间, 有织布机350台,其中喷气织机62台。至此,柳州市织布业新

增织布机共2500台。

   至1995年,柳州市织布业拥有各类织布机3262台,可生产坯布、成品布两大类,年生产

能力7550万米;有职工1090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76人,占行业职工总数的8.03%。同年,

市染织厂因设备陈旧,厂房年久失修,产品老化,缺乏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加之资金短缺而

濒临破产。


   产品与设备

   清末,柳州有木织机生产土布。民国7年(1918年) ,木织机增至30台。至15年,织机有

电动、 铁机、木机3种,数量增至400台。27-28年达600台,生产品种有纯棉布、色织布和

白坯布。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动布机的使用使织布质量大为提高,所生产的产品毛巾、床

单、 色织布的质量接近上海、广州同类名牌产品水平,一等品率达96%以上。60年代中期,

产品生产由粗支民用布增加到民用布和工业用布两大类。70年代以窄幅44″自动布机为主,

开始生产混纺布,主要用途为服装用料和工业帆布。80年代后,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棉

纺织技术改造向“棉改涤、窄改宽、色改花”方向发展,开始大量使用75″、63″等宽幅布

机,并引进了喷气织机、剑杆织机,使织布的品质、产量大为提高。市纺织印染总厂新增了

300台1515-75″宽幅布机;市第二棉纺厂改造现有布机增加了200台多臂装置,改变了过去

只能织平纹组织的状况,增加了提花织造功能;市第三棉纺织厂改造箭杆重型帆布织机,生

产宽幅工业滤布;市棉纺厂、市第二棉纺织厂、市第三棉纺织厂相继装备了气流纺,使纺织

水平向高速度、高效化迈进。至1995年,柳州市织布业有挠性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宽幅织

机和色织布机等各类织布机3262台。

   20世纪90年代,柳州市织布业在原料上也突破了纯棉的单一品种,增加了涤棉、中长、

化纤、 仿毛、仿麻、仿丝绸等品种,产品系列逐步形成了民用布、工业用布和特种用布3大

系列,主要产品有白坯布、混纺布、涂层涂塑布、工业帆布、水洗牛仔布、各类色织布、化

纤仿麻、 仿丝绸、箱包布、鞋面布等,并有6项产品获纺织工业部、自治区优质产品奖。但

总体水平仍属“大路产品”。


                  1995年柳州市织布业拥有织机数量表

┏━━━━━━━━━━━━━━┳━━━━━━━━┳━━━━━━━━━━━━━━┓

┃          企业名称          ┃   织机数(台)   ┃          规格型号          ┃

┣━━━━━━━━━━━━━━╋━━━━━━━━╋━━━━━━━━━━━━━━┫

┃柳州市第二棉纺织厂          ┃      752       ┃1515-56″                   ┃

┃                            ┃      192       ┃1515-75″                   ┃

┣━━━━━━━━━━━━━━╋━━━━━━━━╋━━━━━━━━━━━━━━┫

┃                            ┃      365       ┃1511SM-44″、52″           ┃

┃柳州市第三棉纺织厂          ┃       60       ┃1511重、轻型帆布织机        ┃

┃                            ┃      134       ┃1515-56″、63″扣幅布机     ┃

┣━━━━━━━━━━━━━━╋━━━━━━━━╋━━━━━━━━━━━━━━┫

┃柳州市染织厂                ┃       64       ┃1515-56″、63″扣幅布机     ┃

┃                            ┃      132       ┃1511SM″、52″              ┃

┣━━━━━━━━━━━━━━╋━━━━━━━━╋━━━━━━━━━━━━━━┫

┃柳州华侨化纤纺织厂          ┃      288       ┃1515-63″扣幅布机           ┃

┃                            ┃       62       ┃喷气织机                    ┃

┣━━━━━━━━━━━━━━╋━━━━━━━━╋━━━━━━━━━━━━━━┫

┃柳州市纺印总厂织布分厂      ┃      913       ┃1511SM-44″、52″           ┃

┃(柳州市华侨纺纱厂)          ┃      300       ┃1515-75″                   ┃

┣━━━━━━━━━━━━━━╋━━━━━━━━╋━━━━━━━━━━━━━━┫

┃          合    计          ┃      326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