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内容

   生产管理:主要含生产计划、生产调度和生产统计工作;财务管理:主要含固定资产、

流动资金经济核算和各类财务报表;劳动管理:含定点定额、劳动工资、劳动保护、考勤、

职工档案和调动;技术管理:含工艺、操作、产品开发、技术档案和技术标准;含设备管理:

设备大小修理、设备档案、设备改造和统计;质量管理:含原料、在产品、产品的检验、质

量统计、质量事故处理;物资管理:含原料、材料、机物料管理,在产品管理、产品管理;

安全管理:含保卫工作、安全生产、消防和事故处理;行政管理:含职工福利、医疗、食堂、

生活区维修。


   计划管理

   1953年4月, 柳州市纺织行业首家地方国营企业柳州市染织厂成立后,学习苏联的企业

管理办法及制度,设立了计划、技术、财务三大管理职能,注重计划管理。1961年,贯彻国

家《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市纺织企业设生产计划科,其业务职能为:计划、生产调度、

生产管理及统计工作。 1966年5月开展“文化大革命”后,计划管理的制度及机构全部被革

除,工厂只设“三组一室”(政工组、后勤组、生产组,“斗批改”办公室)。1977年后,各

企业又逐步恢复设立生产计划科或单列设计划科。1984年,柳州市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城市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文件精神,给各工业企业“松绑”,实行7项“简政放权”优惠政策。

其中,下放生产计划权给各企业,从此,企业可面向社会需求,自行制定生产经营计划。市

纺织企业的计划管理模式,也由原生产型逐步转向生产经营型。

   市纺织企业的计划有:长期、中期、年度、季度、月和旬计划。长期计划,包括生产计

划、企业更新改造计划、科研及新产品开发计划、职工培训计划、职工集体福利计划等。年

度计划,包括年度综合计划及专业计划,均是依据长远计划分解编制的年度实施计划。

   年度综合计划:又名年度生产技术财务计划,是50年代仿苏企业管理的产物。其中,产

品质量、工业产值、利润是该计划考核的主要指标。1975年,又推行按八大指标对工业企业

进行管理的考核工作,综合计划所考核的指标增至八大项。其中,产品品种、产量、质量、

物耗、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企业利润、百元工业产值占用流动资金。该计划一直延续到

1978年。1978年之后,为贯彻体现“以市场经营为观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供、产、销

组成一个整体”和“以销定产”的原则,又增添了新的考核数据,不仅注重企业生产过程的

平衡,而且还反映外部的销售环境。

   年度专业计划:市纺织企业的年度专业计划一般分生产计划、产品销售计划、科研及新

产品开发计划、产品质量计划、物资供应计划、设备更新及维护计划、劳动工资计划、职工

培训计划、生产成本和利润计划、财务收支计划等。1978年后各企业的年度专业计划,更注

重经营实效及产品的销售方面。

   行业的各项专业计划,由行业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各企业制订,再由行业下达,并定期检

查落实, 解决执行当中存在的问题,到年终至次年初进行统一考核。1981年7月柳州市纺织

工业局成立时,由该局生产计划科对各纺织企业的计划管理工作实行统一管理;1986年改设

生产办公室进行管理;1990-1995年,又恢复设置生产计划科统一管理。


   生产管理

   1978年之前,市纺织行业实行生产型的管理方式。1953年,企业普遍设立生产科(课),

其业务范围包揽了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计划、技术、供应、统计等管理职能。但以生产管

理为主体。当时,学习苏联企业管理的经验及方法,在工业企业中推行计划管理,建立企业

生产调度工作制度,健全部门、行业、企业之间的生产指挥系统,建立健全企业定额管理制

度,使生产步入有序轨道。1955年,又在全市工业企业中推广生产作业计划制度 (依据企业

年度、季度计划,分解编制的月行动计划) ,进一步强化了计划管理制度及企业生产管理体

系。1955-1956年,为强化计划管理工作及技术工作,各企业又设置了计划科或生产计划科、

技术科,将该两项业务职能从原生产科中划出。1957-1959年,出现了“大跃进”运动。当

时,盲目地强调人的作用,忽视客观实际,出现浮夸、瞎指挥等现象,盲目鼓动企业“大跃

进”、“大放卫星”、“创高产”,破坏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国家资源、人力、物

力、资金的大量浪费,导致企业生产倒退,效益下降。1964-1965年,通过国民经济大调整,

柳州市经济形势逐步好转,纺织企业的生产也逐渐回升,生产管理制度、生产机构、生产秩

序恢复了正常。 1966年5月,柳州市开始了长达10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原有行业、企

业的生产管理机构及制度也被当作“四旧”被破除。“革委会”成立后,“班、排、连、营、

团”军队的管理模式取代了工业企业原有的“班组、工段、车间、分厂、厂”的生产组织;

“早请示、晚汇报”、“表忠会”、“斗私批修”成了企业日常要做的事项。

   1978-1982年,柳州市进行“企业整顿”工作。通过整顿,恢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秩序。

其间,实行企业内部经济合同、费用包干等措施;改革奖励制度,采取责、权、利分明,国

家、企业、个人(职工)三者紧密相结合的做法,从而扭转了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吃“大锅饭”

的倾向,调动了其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行业管理也逐步改变原有的单靠行政管理方式管

理企业,尊重价值规律,改用经济手段来管理企业。1991-1995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

行业对企业的管理形式,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企业生产管理实现自主管理,行业只起

协调、服务、监督作用。


   企业整顿

   1982年起始,全市对国营大中型企业开展企业整顿工作,纺织系统的市针织厂、市印染

厂、 市棉纺厂、市袜厂、市毛巾被单厂和市染织厂等6家厂同时开展,在企业整顿工作中,

着重开展“四全”管理 (即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全员劳动人事管理、全面经济核

算) 为基础的活动,以“抓管理、上等级、挖潜力、高效益”的举措,全面提高企业职工素

质;以经济承包责任制的方式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新产品开发、质量否决权、完善计量各

项工作,加强标准化管理、定额管理、信息反馈等制度,落实到班组及个人,并纳入厂内年

度厂长方针目标管理中,修订有关规章制度和完善档案归口管理工作,使企业职工、班组、

车间都明确奋斗目标。

   通过开展企业整顿、 工业普查和企业升级活动,到1988年底完成了规定的7项指标。按

质量、消耗、效益三个方面来考核,经自治区、市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市针织总厂、市袜厂

经报国家经委批准,获国家二级先进企业;市棉纺厂、市二袜厂经自治区“加强办”批准获

自治区级先进企业。 1988年,市运动衣厂、市二棉厂、市毛巾厂、市床单厂、市印染厂等5

个厂7项指标已达到自治区级先进企业,市棉纺厂7项指标已达到国家二级先进企业。到1988

年底,全系统工业总产值74008.41万元,优质产品产值率为33.11%,其中:10个厂优质产品

产值率为46.23% (市棉纺厂69.64%, 柳州华侨纺织厂9.39%, 市印染厂34.86%, 市床单厂

33.33%, 市毛巾厂35.58%, 市经编厂14.62%,市针织厂76.69%,市袜厂64.32%,市二棉厂

42.99%,市二袜厂61.72%) ,产值为53008.80万元。1987年纺织系统获部优产品1项(市印染

厂“美的”牌18×18尺维棉印花布) ,自治区优产品13项,新产品开发70项,已经鉴定24项

(其中部级鉴定1项即针织麻棉织物,自治区级4项,市级19项)。1988年,柳州市纺织系统获

部优产品8项,自治区优产品19项,厅优产品20项,自治区百花奖11项,创历史最好水平。

   在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是认真推行全面经济核算制。各企业将产量、质量、

安全、消耗、成本、开支、效益、设备运转、设备完好率等指标逐项分解、层层考核到车间、

班组,使车间、班组完成各项指标明确,并落实到个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厂长方针目

标管理中,以经济承包责任制的形式,横向由有关科室关联,纵向分解到班组、个人,实行

三级、四级核算,纳入到厂长方针目标,使全厂职工共同背指标,赏罚分明,责任明确。全

厂职工为新产品找出路,产品优质高产求生存,改变产品花色品种及装璜,节约人力、物力、

财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全面质量管理中,市棉纺厂、市二棉厂、市袜厂、市运动衣厂、市印染厂、市针织总

厂、市经编厂等企业,均已通过了国家二级计量验收,企业从原料、染化料、机物料投入,

到生产全过程计量器具的使用及各项计量管理工作,全部按《计量法》的标准执行。行业每

季度组织同行业产品质量检查,直至翻仓检查,各企业均能达到公司下达的漏验率标准指标

要求。 市针织总厂、市棉纺厂、市床单厂、市毛巾厂、市二棉厂等5个厂经自治区商检局、

海关、进出口公司检查验收确认,具备出口产品生产条件,发给了“出口商品质量检查验证”

及“出口许可证”。

   在全面质量管理验收中,市针织总厂获自治区级验收合格。市棉纺厂、市运动衣厂、市

经编厂、市二棉厂、市印染厂、市袜厂、市毛巾厂、市床单厂等获市级验收合格。对企业贯

穿着系统工程、网络技术、量本利分析、A·B·仓库管理法、微机应用、现场管理等各项现

代化管理“十八法”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为企业新产品开发、名优产品升级换代都打下了良

好的管理基础。在开展全系统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行业举办了两次全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

知识考试, 有5000多人次参加,及格率达90%以上;全系统有335个QC小组,其中有101个QC

小组经常开展活动,为企业质量攻关、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市二棉厂

细纱断头合格率1987年为62.77%, 1988年达86.66%;市印染厂百米印染布降低电耗9.85%,

降低碱耗15.79%, 降低水耗40.1%,质量指标提高1.15%,次品率下降1.64%,是企业开展QC

活动取得成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