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官方网站    
  •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
    • 基础信息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纵览柳州
    • 柳州概况
    • 柳州风物
    • 图说柳州
  • 新闻动态
    • 政务动态
    • 党务信息
    • 通知公告
    • 绩效宣传
  • 公共服务
    • 地方志书
    • 综合年鉴
    • 文献资料
  • 互动交流
    • 政务咨询
  • 当前浏览位置: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
【网络中国节・端午节】包粽子
发布时间:2022-06-01 11:07  作者:广西新闻网  来源:广西新闻网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打印页面】
分享页面到:

上一篇:【网络中国节・端午节】悬艾叶

下一篇:柳州市召开全市民族工作会议

  • 关于我们
  • |
  • 网站地图
  • |
  • 免责声明
  • |
  • 使用帮助
  • |
  • 联系我们
  • Copyright ? 2017 柳州地情网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主办单位: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 地址:柳州市潭中东路66号桂中大厦东侧6楼 电话:0772-2823183 邮箱:szb2008123@163.com 邮编:545005
  •  桂ICP备13003396号   桂公网安备 45020202000279号 技术支持:盈和动力
  • 手机版入口